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B肝帶原者e抗原陽性預測肝癌指標可藉由藥物治療讓e抗原成陰性醫師籲定期接受檢查並積極治療

B肝帶原者e抗原陽性預測肝癌指標可藉由藥物治療讓e抗原成陰性醫師籲定期接受檢查並積極治療
(記者黃筱珮台北報導)國內一項針對上萬居民,進行九年的大規模長期追蹤研究顯示,B型肝炎e抗原(HBeAg)是預測肝癌的重要指標。一個B肝帶原者如果e抗原又呈陽性,肝癌發生率將是非帶原者的六十點二倍。e抗原陽性者應積極接受治療,並且定期接受檢查。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陳建仁解釋,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陽性,代表B肝病毒的慢性感染(即帶原者),體內有B肝病毒活動。但每個帶原者體內的病毒活躍情況不同,e抗原是一個偵測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B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都呈陰性的個案,肝癌發生率是每十萬人年三十九點一;表面抗原陽性但e抗原陰性者的發生率,達到每十萬人年三百二十四點三;表面抗原及e抗原都呈陽性者的發生率,更高達每十萬人年一千一百六十九點四。
換言之,表面抗原陽性但e抗原陰性的個案,發生肝癌的相對危險性,是兩者都呈陰性的九點六倍;兩種抗原都陽性的個案,發生肝癌的相對危險性更高達六十點二倍。
台大醫院肝炎中心主任陳培哲表示,這項研究意謂B肝帶原者應測量e抗原,如果e抗原陽性,可藉由藥物治療,讓e抗原消失,使e抗原反應變成陰性,有三到四成的人可以藉由藥物抑制B肝病毒,預防肝癌。只有一成五的人可以藉由體內的免疫能力,使e抗原消失。
研究同時顯示,測量B肝帶原者血中的病毒DNA,也可預測肝癌的風險,如果DNA為陽性,表示病毒有活動複製的跡象,則發生肝癌的風險是DNA陰性者的三點九倍,而且病毒量愈多,發生肝癌的風險愈高。陳培哲說,國外已研發出偵測的試劑,可望引進台灣。
這項研究收集全球最大規模的個案數,是國內第七篇登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突破性論文,也是第二篇獲此國際肯定的肝炎相關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