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癌症防治最理想的方法是從初段預防著手

理論上,癌症防治最理想的方法是從初段預防著手,如改變不良之生活方式、採取促進健康行為、阻絕致癌物進入人體。但是癌症的誘導期及潛伏期均很長,致病因子複雜,許多癌症的病因至今仍然不明,所以癌症的防治除了初段預防外,尚需配合次段預防,以期早期發現早期冶療。篩檢正是癌症次段預防最重要的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篩檢下的定義為:「篩檢是利用可迅速操作的檢查,在未曾發病的人群中,找出疑似病例。篩檢並非診斷,篩檢結果如為陽性,應轉診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求得正確旳診斷與必要的治療」。

下面就以國人常罹患的癌症為主,列出篩檢指南內容與高危險群的篩檢。(高危險群類別請參考前面"致癌的危險因子")

一、肝癌的篩檢

一般群: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篩檢。
高危險群:建議每4-6個月追查甲型胎兒蛋白或超音波。年輕(四十歲以下),而肝指數正常或只是輕微變化且經證實尚無肝硬化之B型或C型肝炎患者,大概可以一年做一次超音波掃瞄即可。

二、子宮頸癌的篩檢

一般群:子宮頸抹片檢查與骨盆腔理學檢查、年齡小於18歲開始有性行為的婦女,每年檢查1次﹔經過連續3次或 3次以上的檢查正常,經由醫師判斷可減至2-3年1次﹔而已婚婦女至少每年1次,到65歲以上。
高危險群:每年檢查1次抹片,65歲以上仍需繼續抹片檢查。

三、乳癌的篩檢(沒有摸到腫塊也要定期檢查)

一般群:大於20歲的每位女性應每月乳房自我檢查(最好在月經結束後一星期內,若停經的婦女可在每月固定的一日檢查)。乳房理學檢查是20-40歲的婦女,每3年1次;40歲或以上的婦女,每年1次。乳房X攝影檢查則是40-49歲每2年做1次,50歲或以上每年做1次。
高危險群:35歲起接受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檢查,40歲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而後以超音波及X光攝影交替檢查,50歲後篩檢則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超音波為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小於三十五歲的婦女,由於擔心日後放射線影響較大,可考慮先做超音波檢查。

四、大腸、直腸癌的篩檢

一般群:糞便潛血檢查。40歲或以上每年檢查1次(每次連續3天)。直腸指診,40歲或以上每年檢查1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在年齡50歲時做第1次,以後依醫師指示,每3-5年檢查1次。
高危險群:30歲以後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依醫師指示,每2-3年作一次,50歲以後每年作一次。

五、攝護腺癌的篩檢

一般群:肛門指診及PSA,建議50歲以上之男性每年檢查一次。
高危險群:必要時加做經直腸之前列腺超音波檢查。

六、其他

如肺癌、胃癌、鼻咽癌、口腔癌、膀胱癌的篩檢尚無定論,如為高危險群應尋求專科醫師並密切追蹤。

最後根據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及其他癌病相關防治團體的建議,筆者整理出以下十點「癌病警告癥狀」,供讀者參考之用:

1. 大小便習慣之改變。
2. 皮表傷口或胃部潰瘍遲不癒合。
3. 身體特定部位之疼痛,久未改善。
4. 不正常出血或有分泌物流出。
5. 乳房、睪丸或其他組織器官的腫脹、增厚或實質硬塊的存在。
6. 吞嚥困難或腸胃道消化異常。
7. 身上皮表各種痔或疣的新近變化。
8. 不停歇的長久咳嗽或聲音沙啞。
9.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久未改善。
10. 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倦怠,久未改善。

【大紀元5月3日訊】

癌症篩檢說明

癌症篩檢說明

癌細胞本身會分泌一些分子,因此我們可以從血液中篩檢這些分子,在癌症尚未產生明顯症狀前,來推估癌症的存在與否。以抽血方式來篩檢癌症,是目前較方便、迅速、舒適的方法。且可依受檢者需要,選擇多種的癌症篩檢,在一次檢查中完成。減少受檢者的時間浪費,並避免接受過多侵襲性的檢查,如組織的病理切片,內視鏡或X光的大量暴露等等。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癌症篩檢項目,有:

● AFP (α-Fetoprotein,甲型胎兒蛋白):與肝癌最常見,而睪丸癌、卵黃囊癌也會相關。此外,肝硬化及某些良性肝臟病變也會導致AFP上升。

●CEA(癌胚抗原):與結腸、胃、肺、胰、乳房、卵巢、頭頸部腫瘤有關。需注意有些非癌症的情況也會引起CEA的升高,如:抽煙、腸胃道發炎、胰臟炎、消化性潰瘍、肝臟疾病、乳房纖維囊腫等。

●CA-199:與消化道腫瘤如胰臟癌、胃癌、肝膽系統癌症、結腸直腸癌及婦科癌症有關,需注意有些良性狀況也會導致CA-199上升,如胰臟炎、膽囊炎、膽管炎、肝炎、肝硬化。

● CA-125(卵巢癌、婦癌篩檢):與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腸胃腫瘤、肺癌有關。需注意某些良性狀況可能引致CA-125上升。如肝硬化、子宮內膜異位、輸卵管炎、子宮肌瘤、胰臟炎。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與攝護腺癌或攝護腺發炎、肥大有關。

第一次的癌症篩檢異常,並不能武斷地認為一定是癌症,請勿驚慌。
如上所述,有某些良性疾病或組織發炎也會導致篩檢值異常上升,故需進一步鑑別診斷。癌症篩檢主要的意義在於早期診斷與預防,由於癌症的致死率極高,而生命是無價,故在預防的考慮上,就算每一百人只篩檢出一人是真正的癌症,仍屬值得。
癌症篩檢的另一重大效益是作為追蹤檢查。透過不同時間(篩檢值正常時,一般為一年或兩年後)的追蹤。若篩檢值有異常升高的現象,則需針對該項目進一步檢查。而到底該隔多久再檢查,則視個人病史、家族癌症史以及篩檢數值高低由醫師專業判定。

檢康檢查的目的除了早期診斷外,更重要的目的在於預防疾病的發生。檢查項目的異常,是一種警訊,提醒我們注意個人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環境污染是否已造成身體的傷害。若能因此改正實踐健康生活,才是杜絕疾病的最佳良方,也是健康檢查的最終目的。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B型肝炎藥物的治療方法 ( 肝膽腸胃科 陳冠州醫師 )

B型肝炎藥物的治療方法。
衛生署和健保局試辦計劃,如果病患符合健保規定的標準,我們優先給予干安能的治療。
慢性B型肝炎
●干擾素
  使用短效型干擾素包括interferon α-2b(商品名為Intron A)、interferon α-2a(商品名為Roferon-A)以治療慢性B型肝炎時,需同時符合以下三項條件:
一、HBsAg(+)超過六個月及HBeAg(+)超過三個月。
二、ALT值(以前稱為GPT)介於(或等於)正常值上限五倍以上(ALT≧5X)。
三、無肝功能代償不全。
或同時符合以下五項條件:
一、HBsAg(+)超過六個月及HBeAg(+)超過三個月。
二、ALT值介於正常值上限二至五倍(5X>ALT≧2X)。
三、經由肝組織切片證實HBcAg陽性(2+)並有慢性肝炎變化。
四、無D型及C型肝炎合併感染。
五、無肝功能代償不全。
●干安能
  使用lamivudine(商品名為Zeffix),也就是干安能治療慢性B型肝炎時,需同時符合以下二項條件:
一、HBsAg(+)超過六個月及HBeAg(+)超過三個月。
二、ALT值大於或等於正常值上限五倍以上(ALT≧5X),或已發生肝代償不全者(有黃膽且凝血酶原時間超過三秒)。
或符合以下條件: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接受器官移植後發作B型肝炎者,或接受肝臟移植者作預防性使用。
如果開始干安能的治療,以下是常見的幾種患者會遇到的情形:
●血清e抗原轉為陰性且產生e抗體,GPT值恢復正常
  這表示對干安能反應良好,干安能成功地抑制體內B型肝炎病毒的活性,使病毒的複製能力大幅減弱或消失。在此情況下,肝組織中肝細胞發炎現象將會消失。若此種狀況能持續維持到停藥,表示個案治療成功。但是患者仍是帶原者,依舊要定期追蹤檢查。
●血清e抗原仍呈陽性,但GPT值已恢復正常
  這種情況表示體內B型肝 炎病毒活性仍存在,干安能雖能抑制病毒之複製,但效力不夠強大。因此,雖然肝組織中的B肝病毒已減少,肝細胞發炎受到遏止,但少量病毒仍持續複製中。在此 種狀況下,患者需考慮延長服藥期間,期望有機會血中的e抗原能轉為陰性,產生e抗體。若患者擔心發生抗藥性而於原訂服藥期限下停藥,則其後需密切追蹤GPT值及膽紅素值的變化,因為此等患者在停藥後半年內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機率其GPT值會再度異常升高,必要時仍要再度服用干安能或接受其它治療。
●血清HBV DNA陰性,e抗原轉為陰性,但GPT值仍不正常
  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但偶爾會遇到。通常GPT 值會下降至100以內而無法降至正常範圍內。此種肝功能不正常,應該不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需要考慮是否其他原因造成的發炎,如藥物、C型肝炎病毒或 是脂肪肝等。在此種情況下,干安能之使用可依原訂準則停藥。若是停藥後發生此種狀況,則要先確認病因,對於非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發炎,不可貿然服用干 安能,因為沒有療效。
●血清e抗原仍呈陽性,且GPT值居高不下或恢復正常後再度異常上升
  這是最不好的情況,表示B肝病毒對干安能有抗藥性。若血中GPT 值於服藥三個月後仍依然居高不下,則繼續服用干安能沒有意義;但若服藥期間GPT值曾降至正常範圍內而後又再度升高,此時之處置目前尚無定論,繼續服用干 安能或馬上停藥皆有醫師主張。對於抗藥性的B型肝炎病毒,則可考慮使用α干擾素治療,或增加接受其它抗病毒藥物如Adefovir之治療。
什麼是干安能抗藥性?
當慢性B型肝炎患者服用干安能治療時,若血清中的GPT(ALT)值一直居高不下,或是開始時GPT值有下降,但在治療過程中GPT值又上升時,就要檢測患者血清中的B型肝炎病毒含量(HBV DNA)。若病毒含量也很高,就要懷疑患者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是否對干安能有抗藥性。
一般可以藉助以下兩種實驗室(一般醫療單位是無法檢查)的方法,幫助我們判斷干安能抗藥性之是否存在:
1. 在細胞培養(把病毒培養在細胞中,因為病毒必須在細胞中才能繁殖)中加入干安能,觀察病毒的複製是否受到抑制。
2. 直接偵測B型肝炎病毒的聚合酶 (一種複製病毒DNA的酵素)基因是否發生突變(一種稱為「YMDD」的突變株)。如果患者身上的病毒屬於此種突變株,即表示干安能的治療會是無效的,也就是產生了抗藥性。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B型肝炎病毒較會對干安能出現抗藥性?
1. 若血清中,B型肝炎病毒的DNA含量很高,或是血清中e抗原呈陽性反應,表示病毒複製的速度很快,比較容易產生突變株。
2. 如果患者血清中的GPT值超過正常值的三倍以上,表示被破壞的肝細胞很多,被散播出來的病毒也較多,YMDD突變株的病毒也就比較容易傳到其他肝細胞上。
3. 如果患者之前使用過famciclovir(一種對抗疱疹病毒的藥物,對B型肝炎病毒也有效),則其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對干安能產生抗藥性的機會也會上升。
新的抗病毒藥物陸續問世-帶來新希望
如何克服在服用干安能的過程中發生抗藥性的問題?曾有人嘗試用上述提到的famciclovir, 後來卻發現病毒會很快地對famciclovir出現抗藥性。也有人是暫時停藥,但在停藥過程中,肝病可能會惡化;再者,只要再次回頭使用干安能,抗藥性 就會跟著回來。此外,干擾素的效果也不好。所幸這幾年來,新的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陸續問世,為這些患者帶來新希望:
1、Adefovir dipivoxil具有選擇性抑制B型病毒複製效果︰
adefovir dipivoxil是adefovir的前趨藥物,它的脂溶性較好,口服時比adefovir更容易被吸收。在進入細胞後,adefovir會直接和B型肝炎病毒的DNA聚合酶結合,進而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在一般的治療劑量下,它對人類細胞的DNA聚合酶並沒有影響。因此,adefovir可達到選擇性抑制病毒複製的效果。更令人欣喜的是,adefovir的結構使它較不容易被病毒產生抗藥性,因而adefovir能長保它抑制病毒的效果。
另一方面,體外試驗已證實adefovir能有效對抗肝炎病毒(hepadnavirus)、反轉錄病毒(retrovirus),和疱疹病毒。而在人體試驗方面,adefovir在慢性B型肝炎的療效,已經過大規模「第三期臨床試驗」證實。因此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已經核准adefovir dipivoxil上市,可使用於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國內衛生署在民國93年2月核可此藥物在台灣上市,但是目前健保不給付。每天使用10毫克即有不錯效果,但後續的停藥時機和副作用則須再觀察。目前建議用於干安能使用後,不幸產生的抗藥性病毒株的治療。
2、Entecavir正進行第三期臨床實驗
目前已知它對B 型肝炎病毒有極高的專一性(體外試驗發現entecavir對其他病毒幾乎沒有影響)。體外試驗發現它對病毒的抑制效力是干安能的30倍,且對干安能抗藥 性病毒株也有效。關於entecavir的人體試驗,目前「第三期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最近針對181名使用干安能而產生YMDD突變株的患者觀察發 現,每天使用1毫克的entecavir 24週後,血清B型肝炎病毒 DNA量降到無法偵測的機率為79%(而對照組為13%)。平均來說,B型肝炎病毒 DNA量可下降至低於原來的萬分之一(而對照組則還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因此,以短期研究的結果來看,對於出現干安能抗藥性病毒株的患者,使用 entecavir每天1毫克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這項結果仍有待更大規模的研究證實。
3、β-L-nucleosides剛開始進行人體實驗
□□這類藥物為自然界核苷的L型異構物(左旋異構物)。目前研發中的有b-L-thymidine (LdT)、b-L-2-deoxycytidine (LdC)、以及b-L-2-deoxyadenosine (LdA)等。體外試驗發現這類藥物對B型肝炎病毒也有相當高的專一性,但對其他病毒如疱疹病毒、愛滋病毒等則沒有效果。人體實驗才正在開展中,對干安能抗藥性病毒株的效果也仍有待觀察。
目前治療上的新課題:
如果第一次干安能治療後,ALT值再次大於正常值五倍以上的復發患者
  對於干安能治療失敗的患者而言,半年之內約有84% 會出現肝炎復發的現象,其中71%的患者的ALT(GPT)值會超過正常值五倍以上,若在此時接受第二次的干安能治療療程,約有37%患者的e抗原會消 失。因此,就算第一次治療失敗,還是可以嘗試再度接受干安能治療,仍有相當比例的機會可以治療成功。由於復發和抗藥性是干安能治療的兩大課題,所以患者不 應自行隨便用藥或停藥,且要依時間定期回診檢查。
  干擾素也是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另一種藥物。針對ALT值大於五倍以上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干擾素治療的成功率約為30~40%,治療效果與治療前的肝功能、B型肝炎病毒濃度、B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等因素相關。
上述提及的新一代抗病毒的藥物,也是復發患者的第二線選擇。
干擾素治療-長效比短效好
  長效型干擾素對於治療B型肝炎的相關研究目前仍在進行中,初步結果顯示,長效型干擾素對於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效果確實較傳統型干擾素為佳。但長效型干擾素目前只核准使用在C型肝炎的治療,尚未核准使用於治療慢性B型肝炎,因此仍侷限於研究用途。
干安能合併Adefovir降低抗藥性
  由於單一治療後,長期持續的反應率不佳,加上復發和抗藥性的問題,之前研究的短效型干擾素和干安能的合併使用外,其他尚在研究中的治療方式包括:干安能與Adefovir 之合併療法、干安能與長效型干擾素之合併療法、長效型干擾素與Adefovir之合併療法等,期望不止能提昇B型肝炎的治療效果,也希望降低抗藥性病毒發 生的機率。目前初步已知合併干安能與Adefovir治療B型肝炎,可使抗藥性B型肝炎病毒的發生機率大幅降低。
  除了以上的藥物之外,未來仍有許多新藥不斷研發,也將持續進行臨床試驗,所以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應該會有更好的遠景。

肝膽腸胃科 陳冠州醫師

慢性B型肝炎

慢性B型肝炎

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約 70%肝癌與B型肝炎有關。B肝帶原者最關心的就是肝功能指數是不是正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志陵表示,肝功能指數GPT(又稱ALT)是肝細胞受傷害的指標,正常值約為40。任何形式的肝細胞傷害都會造成肝功能指數上升。

他說,肝功能指數正常的人,也可能有輕微慢性肝疾病,但卻無臨床症狀。韓國及義大利針對一般群眾大規模研究顯示,肝功能指數高於30,罹患肝病致死危險性也增加。香港與台灣亦曾對B型肝炎帶原者進行研究,發現肝功能指數正常的B肝帶原者,發生肝硬化及肝癌危險性依然存在。因此,肝功能指數正常的B肝帶原者,其肝病仍有繼續惡化的危險。

林志陵說,肝功能指數正常的B肝帶原者,肝病惡化原因與體內B肝病毒量有關。B肝病毒量越高者,發生肝硬化、肝癌的危險性也越高。根據該院區消化內科與臺大醫院肝炎中心合作的研究顯示,肝功能指數正常的B肝帶原者,仍有60%其B肝病毒量偏高。肝功能指標超過 20,病毒量就容易偏高。即使是肝功能指數正常,若B肝病毒量愈高,罹患肝癌的危險性將愈高。

由於病患恐需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長期使用會導致抗藥性,除了肝硬化的病患外,目前肝功能指數正常的帶原者並不建議給予抗病毒治療。但B肝帶原者終其一生都遭受「肝病三部曲」即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威脅。所以帶原者一定要定期追蹤,如有肝功能指數上升,接近肝硬化或肝癌的情形,需儘快給予治療。

林志陵呼籲B肝帶原的病友,切莫因為肝功能指數正常而忽略定期追蹤的重要。該院區肝病中心多年來提供方便快速的定期追蹤檢查服務,並提供病患B型肝炎最新的衛教資訊,希望病患充分掌握肝炎進展關鍵,共同爲肝病防治盡最大努力。



文章資料來源:轉載自2010-05-28 uho優活健康網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認識癌症

癌症(cancer),醫學術語亦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neoplasm),中醫學中稱岩,為由控制細胞生長增殖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細胞除了生長失控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浸潤,invasion)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遠端轉移)[1][2]。

癌症有許多類型,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以及是否發生遠端轉移。醫生可以根據受檢查者的活體組織切片或經手術取得的組織,甚至是生物標記的含量做出診斷。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3]。

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失活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將細胞導入到癌變狀態,但主要還是因為一些與控制細胞分裂有關的蛋白質出現異常。導致這種局面,既可能是為該蛋白編碼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因突變而出現了損傷,轉譯而出的蛋白質因此也出現錯誤。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需要許多突變發生,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過程受到干擾[2]。

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還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中,激活癌基因。但突變也會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發生在生殖細胞的突變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年紀越大得到癌症的機會也隨之增加。美國每年逝世的5個人當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這一數字在世界範圍則是十萬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1]。癌症在已開發國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