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免 疫 學 概 說

免 疫 學 概 說

免疫學(immunology)是研究身體防衛機制的一門學問,它的重點特別是研究身體裡正常細胞(cell)如何消滅異常細胞(non-cell)或外來異物(包括生物如細菌、病毒及非生物等)的生理反應。
在人體內,免疫的防禦可區分為自我及外來時機。自我防禦包含著摧毀體內的癌細胞,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會分化出3,000~6,000個新生癌細胞,自體免疫力會隨機摧毀,此稱之為〝免疫監視機制〞(immune- surveillance)。
外來防禦則包含抵抗微生物侵犯(如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以及分離或移除非微生物異物(如自由基離了、毒素、代謝廢物…等)。

免疫防禦(簡稱免疫力)又可分為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非特異性的天然免疫反應(innat eimmune response),包含皮膚、黏液、巨噬細胞等天然屏障。第二道防線是特異性的免疫反應(specific immune response),包含著細胞性(T細胞)的免疫和體液性(B細胞)的免疫兩大部份,通常他們具有記憶性,是透過淋巴細胞來發揮免疫作用。人類施打疫苗的觀念,即是利用死疫苗或減毒疫苗的記憶性來產生有保護作用的免疫反應。

1995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Doherty PC和Zinkernagel RM
研究發現:T細胞辨識外來抗原的機制和B細胞所分泌抗體的辨識方法不同,從此刷新了巨噬細胞在免疫反應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至此,人類才恍然大悟,那個以前一直被視為是個傻大哥清道夫(巨噬細胞)竟然是聯結第一道天然免疫防線和第二道特異性免疫防線的主角,也可以說巨噬細胞是開啟人類自體免疫反應的鑰匙。

當我們被外來病原菌入侵時,首先起而反抗的是天然免疫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而後再即時喚醒特異性免疫反應(specific immune response),一旦抗體和細胞性免疫反應產生後,就可一舉消滅殘存的病原菌並恢愎正常的身體功能。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如 何 看 驗 血 報 告

如 何 看 驗 血 報 告

GOT和GPT是什麼?

提到肝炎,就一定會提到這兩個值。它們其實就是由肝臟細胞所製造的酵素,在肝細胞壞死時,這兩種酵素就會跑到血液中,因此,抽血時就會發現它們的值上升了,醫師就由此來間接認定︰一定是肝臟發炎。因此當這兩個值持續上升,超過標準時,可能表示肝臟有長時間的發炎,肝臟的功能已受到影響了。
GOT(Glutamyl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 酵素檢驗也稱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GPT(Glutamyl Pyruvic Transaminase) 也稱AL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近來在美國較常使用AST和ALT, 但台灣一般人都習稱GOT和GPT (也有人稱SGOT和SGP, S代表Serum, 是血清的意思。
除了肝臟之外,紅血球和心肌、骨骼肌中也有GOT; GPT這種酵素則主要在肝臟內,因此,由GPT來瞭解肝臟的變化要比用GOT 更準些,因為GOT上升也有可能是心肌梗塞或是溶血、肌肉壞死等現象。
當你第一次抽血,發現GOT GPT 比標準值稍高時,醫師多半會請你三到六個月後再驗一次,如果高出兩倍至兩倍半以上,大約就是肝炎錯不了。但是到底是那一種肝炎所引起,或是藥物酒精所導致,則需要再進一步確認。
這兩個數值依檢驗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正常值,通常在二十到四十之間。但是,它的值愈高並不一定代表情況愈嚴重,同樣的,此值降低時也不見得代表肝臟的功變得比較好。醫師發現有不少肝硬化或肝癌早期的病人,他們的GPT和GOT值是在正常範圍內的。
既然這樣,或許你會說,那為什麼還要抽血來測它呢?因為,這兩個數值升高時就表示肝臟一定正處於發炎的狀況,因此會有肝細胞壞死而使得這兩種酵素進入血中,醫師會觀察它上下變化的情形,另外再加上腹部超音波以及血中肝炎病毒的濃度,來判定肝臟是否正常。
譬如,此值若在500或1000以上,可能是慢性肝炎突然發作,或是急性肝炎,一般慢性肝炎病人的肝指數多在100以下,肝硬化的人反而多半正常,因他們的肝臟病毒活性降低,不太有發炎現象了。
至於肝癌,在早期時只有腫瘤附近的細胞被破壞,因此指數常常是正常的,要等到末期肝臟被大量破壞時,指數才會升高,所以,若只以此值的高低來評估自己肝臟是否安然無恙,是錯誤的。


膽紅素

膽紅素是血液中紅血球代謝的產物。紅血球從骨髓中製造出來後,平均有120天的生命,之後脾臟就會破壞它,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就轉變成膽紅素,稱之為「間接型膽紅素」。間接型膽紅素會被送到肝臟內,肝細胞內有一種醣甘酸會把它合成為「直接型膽紅素」,再排到肝內的膽管,再由總膽管排到十二指腸去。
在檢驗報告單上你會看到三個數字,總膽紅素、間接和直接膽紅素,正常人的總膽紅素在1.2mg/dl以下,直接膽紅素在0.4mg/dl以下,兩者相減就是間接膽紅素的值。
膽紅素過高的人,臨床上表現出來的症狀是黃疸,而當眼白變黃時,總膽紅素多半已在2以上了。
哪些情況下膽紅素會升高?溶血或內出血的人,間接型膽紅素都會上升,但肝炎或肝硬化、肝癌病人則是因肝臟處理間接型膽紅素的能力不足,或是間接型膽紅素已變成直接型膽紅素了,但卻因膽管阻塞而回流到血中,所以直接型和間接型的膽紅素都會上升。此外,如果肝臟腫瘤或肝內結石或總膽管結石而造成膽管阻塞,也會引起黃疸的情形。

白蛋白、球蛋白

血清中有白蛋白(Albumin)和球蛋白(Globulin),兩者合稱為血清總蛋白,它們除了使身體代謝順利進行外,主要在維持身體的恒定性。
人體內的白蛋白全部都是由肝臟合成的,因此在急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癌的病人體內,白蛋白的值會下降。
但球蛋白略有不同,它是由肝細胞和免疫細胞一起合成的,當肝臟發炎時,免疫細胞加強活動,因此分泌較多的球蛋白。
因此,醫師看的不是這兩個個別的數字,而是它們的比值(A/G)。正常人在1.1到2之間。

α胎兒蛋白(AFP,α–fetoprotein)

另一個常提到的名詞是α胎兒蛋白,這是在婦女懷孕初期胎兒所分泌的蛋白質,在懷孕第十二到十三週達到最高,之後下降,胎兒出生後,母親會慢慢降回到正常值20ng/mg以下。婦產科醫師可經由測量此值,來瞭解胎兒是否有什麼先天性的異常。
但奇怪的是,有些肝癌病人的α胎兒蛋白數值會升高到數百至數千,因此醫師常用它做為是否有肝癌,腫瘤治療是否成功,以及有沒有復發的一個指標。
不過,α胎兒蛋白和GOT、GPT一樣,數值1000的人不一定就比數值300的嚴重。譬如,有些肝炎病人α胎兒蛋白上升(一般在400以內),是因為他受傷的肝臟正在再生,而不是肝臟腫瘤的惡化。但是,同一個人的α胎兒蛋白數值高低變化就有意義了,如果從1000降到300通常表示治療有效果,肝臟變化緩和中。
另外,這項檢查特異性和敏感度都不高,並不是所有肝癌病人的α胎兒蛋白都會上升,數據顯示約有三分之一小型肝癌病人,此值在正常範圍內,甚至大型的末期肝癌也有15%的此值是正常的,但是在實施方便下,α胎兒蛋白檢查仍不失為肝癌篩檢最好的辦法之一,值得大力推廣。
通常在以α胎兒蛋白初步篩檢罹患肝癌的高危險群後,再以超音波、X光做進一步檢查。

凝血時間(PT)

肝臟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製造凝血因子,當肝臟功能不佳,無力製造凝血因子時,就會使得病人凝血能力變差,容易血流不止。
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常在做一些如血管攝影的檢查前,要先瞭解病人的凝血時間,因為做血管攝影要在皮膚上切個傷口進入血管,若是病人的凝血時間太長,醫師往往會怕有危險性而慎重考慮。

鹼性磷酸酵素(ALP)

這是由肝臟和骨骼、胎盤、小腸共同製造的一種酵素,由肝臟匯後排到膽汁,但是當它異常時不一定表示肝臟出了問題,青少年因骨骼生長旺盛,而孕婦則因胎盤大量分泌的關係,ALP都會上升。
排除這類可能性後,接下來就要考慮是不是膽汁的排泄有問題、膽管被阻塞了或是長肝癌等,但由於可能的原因很多,因此一定要同時看其他結果才能做診斷。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肝硬化

大部分肝硬化的人,都是沒有症狀的,比較關心自己健康的,有時可以在一些檢查中發現,但許多有肝硬化的人在檢查肝功能時,卻是正常的,以致有的人就因此以為自己的肝很健康。其實,除了肝功能檢查,還要加上超音波,如果還有血中白蛋白值、膽紅素值以及凝血時間等數字來輔助的話,還可以進一步確認。
肝硬化是肝細胞不斷的發炎,而在肝臟上所留下的傷口。發炎後的肝細胞好像皮膚上的刀傷,即使復原了也會留下疤痕。嚴重的肝硬化不但,而且表面凹凸不平好像苦瓜一樣。

肝炎是導致肝硬化最主要的因素,少部分是酒精引起,其他可能的原因還有藥物、自體免疫問題或新陳代謝異常引起,但很少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症狀都大致相同。硬化了的肝臟,構造不正常,血流不順暢,肝臟的血液來源減,功能也就慢慢變差了。所引起的症狀部分人會有倦怠、厭食、體重減輕、上腹不適、飽脹感,也有人胸前會有蜘蛛狀紅斑或手掌出現紅斑,有男性的乳房會脹大。肝硬化在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和肝癌的死亡人數差不多。

仁愛醫院內科王朝欣醫師就說,他的肝癌病人很多其實是死於肝硬化的併發症,而不是肝癌本身。高雄榮總羅錦河醫師則認為,近來對肝硬化末期引起的食道靜脈瘤破裂等併發症控制得比較好,「結果病人活得比較久,反而讓肝臟內的癌細胞有了長出來的時間,所以肝癌的病例看起來多了。」而不同原因引的肝硬化,後來再出現肝癌的比率也不同。酒精性肝硬化變成肝癌的機率在5到15%之間,而B肝或C肝病毒引起的則從20到75%都有人報告。其間的差異和存活時間有關,像酒精性肝硬化的人,他一直酗酒,視死如歸,結果可能短短幾年就死了,肝臟根本來不及長出癌細胞來。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或方法,可以讓已經變硬的肝臟「軟」回去,雖然許多偏方的廣告都大力強調其療效,但其實都未經證實,甚至,如果肝臟已因硬化而變得功能不佳了,亂吃藥反而會讓肝臟負擔更重,肝功能變得更差。肝不好時合成功能不佳,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的製造都會減少;排泄功能不好,不能把膽汁排到膽管,所以膽紅素會上升;解毒功能不佳,所以會出現肝昏。迷腹水則和肝門靜脈壓力上升以及白蛋白減少有關。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肝 臟 的 功 能

肝 臟 的 功 能

構成肝臟的肝細胞呈六角形,負責許多種複雜的功能,簡單的說,肝細胞不但會把消化道吸收的養分分解,並合成後,依我們身體的需要來儲存,或者轉變成身體所能運用的型態,還可以把代謝的產物或是有毒物質排出體外。
人體需要的各種胺基酸、蛋白質、脂肪和醣類都要靠肝臟合成,而像血液凝固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凝血因子、一些生物化學反應必需的酵素等,也都有賴肝臟的工作,如果肝臟失去「合成功能」我們生命很快就會受到威脅。
像是,如果肝不合成凝血因子的話,一有外傷時就會血流不止;若是不能合成白蛋白,問題就更大了,因為血中的白蛋白減少,血液的滲透壓會下降,血管和淋巴管內的水分就會跑到臉部、四肢或腹部,而讓臉、下肢變得腫腫的,或是肚子大大的,也就是醫師常說的腹水。
另外我們也常聽到人家說肝臟是「解毒器官」,這是因為我們吃下去的外來物質,最後會全部從腸胃道跑到肝臟去,像是藥物、一些化學物質,以及內部腸胃道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如氨)。它們從肝門靜脈進入肝臟後,肝細胞會將之轉化成無毒的狀態(如氨變成尿素),之後再隨著尿液或膽汁排出體外,這就是肝臟的解毒功能。
藥物進入人體,尤其是口服的藥物,經由血流進入肝臟後,肝臟會將之「轉化」成人體可吸收的型態,再隨著血液到各個部位去發揮作用,這就稱為「轉化功能」。
另外兩個功能就比較複雜些,像「新陳代謝功能」指的是它會把人體內的葡萄糖變成肝醣,貯存起來,也會把脂肪酸變成脂蛋白、膽固醇及磷脂質。可以說我們所吃下去的食物都要靠肝臟來代謝成人體可以運用的東西,或者是把它儲存起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肝不好的人,食慾會比較差,因為他的肝能力有限,吃下去的養分也沒有能力去處理,所以就不想再吃了。
「排泄功能」則是把間接型膽紅素變成可溶在水中的直接膽紅素,再從膽汁流入腸胃道排出體外。我們血液中的紅血球有一定的壽命,當它死亡後,其中的血紅素會變成膽紅素,肝細胞可以處理這些膽紅素,讓它排入膽汁中再經由腸胃道排出體外。但一旦肝細胞壞死而使得膽紅素不能正常排泄時,膽紅素累積在體內,皮膚看起來就會變得黃黃的。
膽紅素的高低是肝臟功能好不好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若是這個值太高,醫師就不會以開刀或是栓塞方法治療肝癌,否則會使得病人的生命受到立即的威脅。
所以,肝臟好像我們身體內的化學工廠,不斷的在進行一些複雜的化學反應,但我們卻很難察覺它的存在,只有當它罷工時,我們才會感覺異樣。
譬如最常見的食慾不振和嘔吐、噁心,是因肝臟沒辦法處理吃下去的各種營養素;黃疸是因沒法排出膽紅素。至於各種毒素(例如氨)若是不能排出去,會在血中累積,當它們流到腦子時就會造成肝昏迷,這時病人就很危險了。

肝炎病毒是如何進行破壞的?

肝炎病毒是如何進行破壞的?

肝炎病毒進入人體後,在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設法消滅它,如果成功就會產生抗體;不成功時,病毒會繼續潛伏在肝臟內,有朝一日再大量繁殖。肝炎病毒不會直接殺死肝細胞,但當人體的T細胞要對抗它時,病毒的「房東」肝細胞,也就跟著遭殃了。
病毒在肝臟內本來住得好好的,但隨著年紀增加,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一天會好像突然醒過來,開始打算把病毒趕出去。這時病人會出現GOT、GPT值上升、急性肝炎的症狀。病人有可能「復原」,而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的e抗原多半會消失而出現e抗體,這表示病人體內病毒的活性降低了,但還是有帶原。
有些人的病毒十分頑強,對抗的結果,肝細胞雖然死一大堆,但e抗原還是存在;有時雖然出現e抗體,卻只是病毒為了躲過免疫系統攻擊的一個假象,病人的肝指數還是高居不下。運氣更差的人,則可能因此出現猛爆型肝炎,因而喪命的也有。
經過了這一番戰鬥,戰勝的肝臟發炎不嚴重,可以安心的再過幾十年,但也有的人因肝細胞一再的發炎壞死而傷痕累累,於是,有了肝硬化的現象。此時病人多半只有四十歲上下而已。

病毒的致病方式

這麼看來,似乎是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惹的禍,也許有人會想,如果把免疫功能抑制住,讓它無法發揮作用,不就天下太平了?可是,這種做法代價太高,因為人體沒有了免疫力,病毒在肝臟內會複製得更快,長期而言,對病人的肝臟傷害更大。

免疫系統有了漏洞

人類本來有一個可以抵抗外界細菌、病毒或是如癌細胞等外來物質入侵的防衛系統,這個系統即我們常稱的免疫系統。在正常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有多道防衛措施,好像一道道保全系統,即使有外物進入體內了,也可以很快地發現並消滅它。擔任防衛工作的衛兵有很多,如有一種全天候在我們血液中巡防的巨噬細胞(macrophang),它們除了例行的巡防外,也常會進入各個部位抽查,一發現有異常物,會馬上聚集並把異物包圍吞食溶解掉,這個過程稱為吞噬(phagocytoses)。
另一種淋巴球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對抗癌細胞(使用干擾素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這種淋巴球發生作用)。還有如腫瘤殺死因子和Interleukin也都是人體內自然存在的物質,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可以避免癌細胞生成。

就像我們身體被病毒侵入時,會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不舒服的症狀,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的防衛兵在作戰時所出現的訊息;癌細胞和病毒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免疫系統一樣會找到它,並設法將它趕出體外。

那麼,為什麼有愈來愈多人為癌所苦?當然是我們的免疫力變弱了,打仗打輸了的關係。有許多種因素都會導致免疫力變低,有一種說法認為,人體在長期壓力之下,體內會分泌一種腎上腺皮質內泌素(cortisol),這種類固醇若是經常過量,會導致我們的免疫力下降,就可能長出癌細胞了。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食 品 與 藥 品 的 分 野

食 品 與 藥 品 的 分 野

雖然食物中具有的功能性成份,對健康促進有正面的貢獻,學界均抱持肯定的態度,唯有針對此目的及訴求所製造的產品管理方面,卻仍有相當的疑慮,其中最被關切也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食品與藥品的界限與分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觀念之重點,即在食品相對應較無安全上的顧慮,然而當食品被萃取,並將含保健功能成分之部份,製成錠劑、粉末或膠囊型式時,使用者經由產品服下的劑量,往往是以食品型態攝入時不可能達到的,美國政府對膳食補充劑所下的定義,未能顧及劑量的問題,因此,許多學者對目前1994年通過的DSHEA法案之管理方式感到憂心,食品與藥品的分野至少在三方面︰
1.食品著重於預防及降低危險性,所以對健康的有利影響應是長遠而具未來性,而藥品著重於治療,故其效應屬較短期內即可見到效果。
2.藥品是針對己發生疾病狀況的患者所使用,食品則可廣泛使用於大部份人。
3.食品是安全的,而藥品的使用則需經評估其對患者服用之利大於其所帶來之危險性。

因此,製成膳食補充劑方式,而非以食品型態方式出現者,是否仍保有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中功能成份對健康的促進可能有貢獻仍為學界所肯定。舉例來說,流行病學研究一再發現,蔬菜水果攝取量高,對某些癌症具有保護效果。此等植物性食物中的phytochemicals或許才是真正具有保護效果的功能性成份?
因此,功能性成分的鑑定,作用機制、生體可利用率以及功能性指標的建立,及當今營養科學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此等研究之成果,使人類得以向營養學追求的目標︰適當攝取食物,以達到最適健康與生理調適更邁進一大步。

健康食品之定義︰
1.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特別加以標示或廣告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
2.雖然保健食品風潮,蓬勃發展是源自消費者之需求與業者的推動,食品中功能性成份對健康的促進貢獻仍為學術界所肯定。

食 品 與 營 養

食 品 與 營 養

人為什麼需要吃東西﹖最直接了當的答案,當然是為了維持生命。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可見吃東西是一件多麼重要,多麼重大的事情,從最消極的層面來講,食物就是為了維持生命必須吃下去的東西。
以生物學的詞彙來說,營養,就是生物體為了維持其生命完整及身體機能而必需由其環境中攝入所有必須物質的行為,因此營養是一種基本命現象;也是生物體的本能。
生物學上「營養」的定義,其實蘊含著比消極的存活更為積極正面的意義,那就是維持完整的生體機能Briggs與Calloway(1984)在其所著作的營養學教科書上明白指出,對人類而言,營養就是經由適當的攝取食物達到健康(optical health)與生理調適(physical Fitness)。所謂最適健康與生理調適。除了不生病以外。還要有最佳的身心狀態、疾病抵抗力以及工作能力與表現,(performance )甚至壽命等。營養,就是經適當攝取食物,以達最適合健康狀況與生理調適。

營養學為探討食物與健康關係的科學。
食物中可以1. 提供能量2. 建構維持或修補體組織3. 調節生化代謝或生理功能之成份稱為營養素。身體不能自行合成或合成量不敷所需者方為必須營養素。保健食品包括依營養學觀念所設計之食品以及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成份指食物中具有特定促進健康效能之非必須營養素成份。這些成份在降低疾病危險率、促進健康品質方面可能具有相當的貢獻。因為是來自日常生活中具長久消費歷史的食品,功能性食品一般被認為應具有安全性。但製成非傳統食品型態的製劑時,消費劑量可能遠超過經由日常食品所能攝入之劑量。此時必須嚴格考量及評估安全性、功能性成份之鑑定、作用機制,與生體可獲率等研究,及功能性食品開發之基礎。而功能性食品之標示與訴求,需賴營養研究法,而非藥物發展之臨床試驗法,來加以驗證。積極建立具有高專一性與靈敏度之健康促進人體功能指標,為進行這些驗證之先決條件。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C型肝炎

C型肝炎

這是另一個和肝癌相關的因子,但大家對它的認識顯然不及B型肝炎。在多年前,它有另一個名稱:「非A非B型肝炎」,在1989年時才找到這種如今被稱為C型肝炎的病毒。
其實,更精確的說法是當時找到的是C肝病毒的遺傳基因,而不是病毒本身。不過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科學家由此找到進一步研究的門路,更重要的是,他們也開發出可以檢驗C肝病毒的試劑,這是在C型肝炎診斷上的重大突破。

病毒千變萬化

C肝病毒是一種RNA病毒,但各地培養出來的病毒略有不同,目前研究C肝疫苗的工作有困難,主要也是它的基因變異大所致。
C肝病毒和愛滋病毒一樣,會「偽裝」自己的蛋白質外套,使得人體免疫系統認不出它來。它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基因型,三十種以上的亞型,但不同於愛滋病毒的是,它不會攻擊人類的免疫系統,而且進行速度較慢,較不嚴重。
根據美國的資料,得到1a和1b型C型肝炎的人占60%,第六型的在香港最多,中非和中東以第四型的最常見,而非洲南部則是第五型的最多。專家認為,1b型所引起的肝炎最嚴重,對干擾素治療的反應也最差,而且在肝臟移植後也最容易再復C型肝炎。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罹患C型肝炎的,正好以這一種基因型的居多。
不過,這樣的分型也可能是不正確的。由於此病毒的變異性太大,有人甚至認為,不同的型只是它變異過程中不同的面貌而已,也就是說,此種病毒進入人體後就不斷的在變化,所以一個人身上也可能存在許多種不同的亞型。
人體感染後會,先出現一段沒有症狀的潛伏期,從二十天到一百五十天不等,平均在兩個月左右,之後出現倦怠、噁心、腹脹等症狀,有三成的病人會在一週後出現黃疸及茶色尿,但也有人沒有這些反應以為只是小感冒。
大部分人在此時根本是毫無感覺的,會發生猛爆型肝炎的機會很小。比較麻煩的是大約五到八成的感染者會變成慢性肝炎,如果是輸血引起的,這個比例更高達80%以上,比B型肝炎高得多。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免 疫 系 統 吞 噬 病 菌 過 程

免 疫 系 統 吞 噬 病 菌 過 程
1.有病菌侵入人體時,白血球中,稱為巨噬細胞者會將外侵物吞噬消滅掉。
Beta-1,3D,Glucan(葡聚醣)可強化巨噬細胞,增強免疫功能。

2.當巨噬細胞消化病原體時,會將病原體的暗號呈列在細胞的表面,這時就會產生所謂的抗原。

3.巨噬細胞會把抗原的資訊傳達給T細胞(輔助及抑制)
T胞決定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攻政策。

4.巨噬細胞和T細胞會聯合發出訊號給其他體內的白血球包括:
TNF 腫瘤壞死因子
IL 介白質素-1
IL2 介白質-2
INF-γ 干擾素γ(控制病毒增殖的可溶性蛋白)

5.輔助T細胞使B細胞產生抗體。而T細胞要巨噬細胞協助指認抗原以毒殺病菌。
Beta-l,3D,Glucan(葡聚醣)使巨噬細胞感應功能增強,故與T細胞聯合時,迅速達到抗體毒殺病菌功效。

6.殺手細胞迅速進攻並消滅那些已被感染的體內弱質惡化的細胞。

7.補體系統在血液中與抗體共同摧毀入侵物質。B細胞執行體液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並包圍病原體使之無法自由行動,故巨噬細胞便易消滅他們。

8.當感染被免疫系統控制時,T細胞和B細胞會抑制細胞通知停止活動,這時免疫系統的記憶細胞會記錄所有侵略者的資料。以備相同病毒再次攻擊時就能馬上予以被控制。免疫系統學者相信,人體是如此以同樣方式對抗癌症和病原體。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B型 肝 炎 的 神 秘 底 細

B型 肝 炎 的 神 秘 底 細
B型肝炎在台灣已經擁有很長的一段歷史,是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疾病,但是一般大眾對這種疾病的了解,卻仍然是處於一知半解的階段,隨著醫學對B型肝炎的不斷研究,今天終於可以讓我們一窺B型肝炎的神秘底細,揭露不為人知的身體奧秘。

B型肝炎是因為B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是一種不完全的生命形式,必須靠著寄生到正常細胞中,才能繁殖後代,而且並用獨特的方式,每一個病毒可繁殖出成千上萬的第二代,會破壞正常細胞的功能,甚至殺死正常的細胞,這時候就會有人生病,有些種類的病毒十分狡猾並不會破壞或殺死寄生的細胞,這種和平共存的結果把寄生細胞變成了製造病毒的工廠,可是身體並沒有生病的症狀,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帶原者。

B型肝炎病毒就是屬於這一種。B型肝炎病毒雖然會侵入肝細胞內繁殖,但是病毒本身並不會損壞肝細胞的健康,肝為什麼會發炎,其實是人體免疫系統的天然自衛功能,免疫系統為了摧毀製造病毒的工廠;也就是肝細胞會發動免疫戰爭,戰爭的結果卻會造成肝細胞的損害,就是所謂的B型肝炎。反過來說如果免疫系統忽視B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就不會發作肝炎,事實這種情形並不會發生,既然講到戰爭就有勝有敗,免疫系統如果戰勝病毒,體內就會產生抗體,終生可以免疫;如果敗了,病毒則會繼續繁殖壯大,但是免疫系統卻不會就此放棄,假以時日仍會捲土重來,直到消滅病毒為止。最令人頭痛的是那種勝敗難分的情形,免疫系統不夠強大無法完全消滅病毒,雙方勢均力敵你來我往,成了打打停停的狀態,肝臟也就跟著好好壞壞,這就是所謂的慢性肝炎,肝細胞因為長期的遭受破壞又修復再生,會使肝臟纖維組織增加而漸漸變硬,影嚮肝臟血液的流通與營養代謝,這就是聞之色變的「肝硬化」。

母子間的垂直感染是國內B型肝炎的最大原因,而嬰幼兒時期感染B型肝炎會產生免疫耐受的現象,比起成年期會有更高的比例演變成慢性肝炎,所以值得特別重視,而且一旦演變成慢性肝炎,B型肝炎病毒就不易被根除,因此斧底抽薪的辦法,就是讓人根本沒有機會感染到B型肝炎,這就是B型肝炎疫苗注射的目的。國內自民國73年全面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成效卓著,感染慢性B型肝炎的人數得以大副降低,再過幾年,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將成為罕見的疾病。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GOT(麩草酸轉氨脢)GPT(麩丙酮酸轉氨脢)是什麼?

GOT(麩草酸轉氨脢)GPT(麩丙酮酸轉氨脢)是什麼?
提到肝炎,就一定會提到這兩個值。它們其實就是由肝臟細胞所製造的酵素,在肝細胞壞死時,這兩種酵素就會跑到血液中,因此,抽血時就會發現它們的值上升了,由此來間接認定肝臟發炎。因此,當這兩個值持續上升,超過標準時,可能表示肝臟有長時間的發炎,肝臟的功能已受到影響了。

GOT(Gultamyl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酵素檢驗也稱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GPT(Glutamyl Pyruvic Transaminase) 也稱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近來在美國較常使用AST和ALT,但台灣一般人都習稱GOT和GPT(也有人稱SGOT和SGPT,S代表Serum,是血清的意思)。除了肝臟之外,紅血球和心肌、骨骼肌也有GOT;GPT這種酵素則主要在肝臟內,因此,由GPT來瞭解肝臟的變化要比用GOT更準些,因為,GOT上升也有可能是心肌梗塞或是溶血、肌肉壞死等現象。

抽血發現GOT、GPT比標準值高出兩倍至兩倍半以上,大約就是肝炎錯不了。但是到底是那一種肝炎所引起,或是藥物、酒精所導致,則需要再進一步確認。值若在500或1000以上,可能是慢性肝炎突然發作,或是急性肝炎,一般慢性肝炎病人的肝指數多在100以下,肝硬化的人反而多半正常,因他們的肝臟病毒活性降低不太有發炎現象。至於肝癌,在早期時只有腫瘤附近的細胞被破壞,因此指數常常是正常的,要等到末期肝臟被大量破壞時,指數才會升高。